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
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,1月12日晚,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攝製,反映紀檢監察體製改革成效的五集紀實專題片《國家監察》如期與大家見麵。在正片開始之前,相信不少觀眾首先就被片頭不斷閃過的各種“監”字的古字形吸引了目光。其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上、閃著光的“監”的甲骨文字形。你知道為什麽它要立在水上嗎?
答案就藏在“監”字裏。
監的甲骨文字形為,也存在把左右兩邊倒過來的寫法。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生動的字,左半邊表示一個跪坐著的人。猜猜看,古人造這個字是為表達什麽意思?
A.人在照鏡子
B.人在照影子
C.人在洗臉
D.人在吃飯
答案是:B. 人在照影子
剛剛已經說到,監字的左半邊是一個跪坐的人,人頭上是一隻大眼睛(目),右邊是一個器皿。在古代,銅鏡出現之前,古人要整理自己的儀容,常常是找一個盆放著水,人俯首彎腰,睜大眼睛,以水為鏡,通過水中的倒影來照見自己。“監”就是這一行為的形象表現。
接著來看監字的字形演變。①是金文的形體,人的大眼睛已經移到了“皿”上,這就看得更清楚了。②是小篆形體,在器皿上加一小橫,表示有水,“人”跳到“皿”上,“目”已經偽變成“臣”字,這就符合方塊形體的要求了。③是楷書的寫法,完全是由小篆演變而來。④是楷書簡化字。
“監”字本義就是“照影子”,隻不過這一義項隻見於古文。如:“人無水於監,當於民監。”(《尚書ⷩ 誥》)意思是:人君不要到水中去照自己的影子,而應當到臣民中去照照自己的影子,意思是看看自己有什麽缺點。
以水為鏡,臨水自照,目的是為了照見自己。認識自己、照見自己、整飭自己,是監字的原有之意。這下你應當清楚片頭的“監”字為何立在水上閃光了。
以水為鏡,能看到自己,也能看到別人,因此“監”後來就有了觀察的意義,如《詩經ⷥ䧩 ⷧ矣》有“監觀四方,求民之莫”的語句,是說看看四方上下,了解人民的疾苦。後來又引申為監察、監督等。這一點在中國古代的官製中表現得極為突出:監是官署名,也是官職名,所擔負的職能都與監督、監察、監管有關。比如監軍,主要是監督軍務,比如監司,是負有監察之責的官吏。南朝範曄所著《後漢書ⷩ荀列傳》中有載:“臣聞古之遣將,上設監督之重,下建副二之任,所以尊嚴國命,謀而鮮過者也。”意指在派兵遣將時任命監軍一職督察軍事,可以避免或減少過失、防止出現問題。
沒有任何一個字的字意能脫離使用它的語境而存在。“監”字在兩千年多前引申出了觀察、監察的義項,至今仍為我們所常用,離不開監察製度在中國悠久的曆史。可以說在曆朝曆代,監察製度都是國家治理體係的重要一環:
在秦代,皇帝之下設置三個重要官職:丞相、太尉、禦史大夫,並稱三公。丞相掌政務,太尉掌軍務,禦史大夫掌監察。這種體製開創了中國古代官僚製度的格局。漢承秦製,監察機構稱禦史台,長官為禦史大夫,一麵參與朝政,一麵有“製臨百司,糾繩不法”的監察權。唐代監察機構內部形成更嚴密的三院製,這種體製一直沿用到明清。
對地方的監察製度,秦代也已形成,郡一級派有常駐的監察禦史。漢武帝時將全國劃分為若幹大監察區,設刺史負監察之任。唐代對地方的監察由察院負責。明清時期,將禦史台改為都察院,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員稱巡按禦史,權力很大。對政府部門公務進行經常性稽查和監察,開始於唐。到明清時設六科給事中,其主要職責為對六部公務進行稽查、監察。
所以回過頭來再看,我們可以驕傲地說,當前深化國家監察體製改革,構建國家監察體係,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創製之舉:
它既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,萃取了中國2000多年監察製度的智慧——在與監察曆史經驗的對望中,能更好地看清改革的來路,在對監察曆史經驗的傳承中,能更準確地把握未來走向;
它也立足於當今中國國情——源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製度的豐富發展,源自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管黨治黨、治國理政的重大創新,是全麵從嚴治黨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。
正如《國家監察》片中所說:“新中國走過了70年坎坷奮進之路,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,深化黨的紀律檢查體製和國家監察體製改革,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係,是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強化自我監督、實現自我淨化的製度保障,是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”這是探索破解曆史難題的中國方案,是中國人自己走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路。
原標題: 立在水上的“監”字,你讀懂了嗎?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